他对我说,我们做研究,应该追求突破,追求完美,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到了老的时候才不会感叹这一辈子碌碌无为。
8月2日,天问一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第二步是初期探测,包括载人环火轨道探测、载人火星着陆探测、火星基地建设。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在作主旨报告时提到了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构想,我们设想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分成3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第三步是航班化探测,包括大规模地火运输舰队、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地火经济圈全面形成。天问一号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预计2021年2月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着陆巡视器预计于2021年5月降落火星中国的天问之旅已经启程,我们愿与国内外同行和伙伴们一道携手,共同实现人类走向深空、漫步火星的梦想。
8月2日,天问一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清晰地月合影。这也意味着,作者认为这些图片的意外错误并不影响实验设计和结论
刘若庄先生长期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的研究,先后在氢键、配位场理论方法、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计算、激发态势能面和光化学反应机理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刘若庄先生一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爱生乐教,提携后学,淡泊名利,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刘若庄先生在我国开创了电子结构计算并持续推动我国计算量子化学的发展,也是国际上最早进行电子结构计算的学者之一,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0/10/9 14:58:4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著名物理化学家刘若庄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计算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若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8日零时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47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195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参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和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以及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第二完成人)等。1978年创建了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量子化学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运用量子化学手段研究实际化学体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理论化学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之一。刘若庄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量子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刘若庄先生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和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问题,形成了达到国际水平的系统研究成果。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刘若庄先生。刘若庄先生1925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历任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评审组评委、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客座教授。
先后荣获北京市文教先进工作者(196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刘若庄先生。
刘若庄先生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化学反应途径和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问题,形成了达到国际水平的系统研究成果。刘若庄先生长期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的研究,先后在氢键、配位场理论方法、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计算、激发态势能面和光化学反应机理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947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195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刘若庄先生1925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刘若庄先生在我国开创了电子结构计算并持续推动我国计算量子化学的发展,也是国际上最早进行电子结构计算的学者之一,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刘若庄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量子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1978年创建了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量子化学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运用量子化学手段研究实际化学体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理论化学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之一。历任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评审组评委、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客座教授。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2020/10/9 14:58:4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著名物理化学家刘若庄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计算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若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8日零时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刘若庄先生一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爱生乐教,提携后学,淡泊名利,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获北京市文教先进工作者(196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参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和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以及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第二完成人)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人并不完全懂科技成果,其评估结果除工具化之外几无其他参考价值。首先,科技成果供给方没有市场。但每个科技成果都不一样,评价起来比较难。即评估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开展业务是必要的。
专家认为,适当的监管是必要的。因而政府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监管的关键点应在于评价结论的公允性。
改革之初,青岛引进了先进的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体系,并在该体系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深度研发,形成了以成熟度、创新度和先进度为核心指标的新型标准化评价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刘群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建议,国家应该建立一种机制,采用市场化的评价制度,弱化无形资产的管理模式,探索符合产业化规律的评价标准,对真正有需求的科技成果进行社会化评价,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内循环的经济发展支持是当务之急。
《指南》对建立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何意义?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评估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后,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形成地方标准,再上升到团体标准。据戴章介绍,因为科技成果涉及的范围更广,当时讨论的单位和人员非常多,最终写上去的起草单位及主要起草人应是深度参与《指南》编制的。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既要放权又要监管,也需要很好地平衡。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改革动作是,2016年6月科技部废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一直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对科技成果鉴定的方式成为过去式。
因而,《指南》对评估机构也进行了三点说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必要、两个重要。支持市场化机构有市场 但目前对于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说,其生存状况也比较难。
评价导向不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科技成果评价的青岛模式,尤其是标准化评价体系以其实用性受到各地科技管理部门的认可。
但如果政府只放不管,也容易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科技部在2019年曾组织专家编写了《科技成果评价指导意见》,希望对科技成果评价进行规范,但不知何故目前还未发布。